垃圾分类的难点分析
垃圾分类的实施过程中,遇到了诸多难点,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:
垃圾分类管理需要有完备的法律体系,健全的执法队伍,以及完善的执法手段。然而,在实际操作中,我们发现垃圾分类的法制建设还有很多工作要做。虽然有一些《方案》作为依据,但这些都属于规范性文件的形式,法理上讲,***规范性文件的制定需要以法律为依据。在立法落后于实际工作需要的情况下,先以***规范性文件的形式确立工作原则开展工作,是一种变通,也是一种工作上的实事求是。但从全国垃圾分类进展情况来看,一些深层次问题的解决需要法律进行规范解释,垃圾分类的立法工作既是需要,也很紧迫。
垃圾分类改变了居民千百年来投放生活垃圾的习惯,是居民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一种转变。要做到转变的时间尽可能短,转变的阵痛尽可能轻,教育居民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是一条有效的途径。当前,各地都在探讨垃圾分类管理的方式方法,大家感触最深的是居民对生活垃圾的分类投放。分类投放是垃圾分类的基础工作,只有分类投放做好了,分类收运和分类处理才有可能。然而,居民配合度不高,法不责众是各地普遍存在的现象。现在有的城市***取定时专人盯桶监督居民投放的做法,要做到长期坚持下去不太容易。要让居民自觉参与垃圾分类,做到分类投放,教育引导与严格约束缺一不可。
尽管我国居民垃圾分类知晓度高达90%,但能够参与并比较准确完成分类的人群只占总数的20%~30%,能长时间坚持的人更少。居民垃圾分类参与率、投放准确率都较低的后果,实际上导致了收集得到的“分类垃圾”还是混合垃圾,从而制约了分类处理设施的运行效率和污染控制效果。此外,居民分类出来的可回收物及有害垃圾,由于后端缺乏与分类投放配套衔接的分类收运、处置设施——多数城市的垃圾中转站并未推行二次分类分拣,分类后的垃圾往往又被环卫收运车混合在一起拉走,这反过来严重打击了居民参与分类的积极性。
垃圾分类设施必须纳入城镇总体规划。设施建设要按“分类投放、分类收集、分类运输、分类处理”的功能纳入城镇总规和社区建设。然而,目前垃圾分类设施不健全的问题依然存在,这大大影响了垃圾分类的效率和效果。
我国尚未建立有效的法律法规、约束政策和经济激励机制,***、居民和企业在垃圾分类中的不同环节缺位明显。推进垃圾分类工作主要依赖于社会宣传以及小区、党政机关等评优考核方式,垃圾产生者和分类参与主体,在责任、利益上与分类效果之间的利害关系薄弱。例如,大部分地区***用垃圾定额收费制,未将收费金额与垃圾投放量结合,居民缺乏垃圾分类及减量化的推动力,参与率低。
综上所述,垃圾分类的难点主要集中在法制环境、居民习惯、投放准确率、垃圾分类设施以及激励机制等方面。要解决这些难点,需要***、企业和居民共同努力,通过健全法制、加强教育、优化设施以及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等手段,推动垃圾分类工作的顺利进行。
延伸阅读